发布日期:2022-11-29 04:08:52 点击次数:
原标题:情报监测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10月31日)【中国科讯】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推出。该项服务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工作团队保持中立立场,无倾向性意见,所摘译内容主要用于说明科研论文本身,努力客观真实反映原文情况,起到供使用者参考的目的。工作团队摘译了某篇科研论文,并不代表工作团队认可这篇科研论文;工作团队不对科研论文中所述内容的有效性或准确性负责。由于所摘编内容都有具体的文献来源,请使用者通过文献来源线索获取具体的原始文献,并自行甄别和使用。工作团队希望进一步强调,本团队所摘译形成的文字内容不应被视为相关科研论文的全部,不应拿来作为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指导,也不应被当作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上报道。由于水平所限,所摘编内容不免会有疏漏,还请各位使用者谅解。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需要高度有效的冠状病毒疫苗来控制COVID-19。研究团队先前报道了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转肽酶A-结合的铁蛋白纳米颗粒(scNP)疫苗,其诱导针对SARS-CoV-2和出现前的sarbecoviruses的中和抗体,并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NHP)免受SARS-CoV-2 WA-1感染。scNP平台的一个优点是可以诱导出非常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样即使有高度的变体逃逸,剩余的变体中和滴度也足以防止传染。尽管Omicron BA.2.12.1或BA.4/BA.5变体的RBD相对于WA-1株有多达17个氨基酸的变化,但SARS-CoV-2 WA-1的RBD在Beta、Delta和Omicron变体中诱发了保守表位的中和抗体。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RBD-scNP在NHPs中诱导了针对SARS-CoV和SARS-CoV-2变体的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包括614G、Beta、Delta、Omicron BA.1、BA.2、BA.2.12.1和BA.IM电竞APP4/BA.5,以及一个设计的具有逃逸突变的变体,PMS20。
无佐剂鼻内刺突疫苗引发针对sarbecoviruses病毒的保护性粘膜免疫
10月27日,Science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SARS-CoV-2大流行突显了对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能预防传播的疫苗需求。肠外疫苗能诱导强大的全身免疫力,但在呼吸道粘膜上的免疫力较差。该研究描述了一种疫苗策略的临床前发展,即“初免加刺突”(prime and spike,P&S),利用初级疫苗接种产生的现有免疫力(prime),使用无佐剂的鼻内刺突增强剂(spike)在呼吸道内诱发粘膜免疫记忆。在肠外接种方案的非保护性免疫的情况下,研究评估了通过SARS-CoV-2刺突加强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该策略利用mRNA LNP进行初免,然后用鼻吸入的无佐剂的刺突蛋白或包封刺突mRNA的免疫沉默多聚复合物进行免疫加强。
结果表明,P&S能诱导强大的保护性粘膜免疫,这些增强的粘膜反应的特点是引发强烈的常驻记忆B细胞和T细胞反应,以及呼吸道粘膜上产生IgA和IgG。IN无佐剂的刺突病毒加强剂可以在初免后的几个月内使用,提供了与IM mRNA-LNP加强剂相当的系统性中和抗体增强反应。Prime和PACE-spike引起抗原特异性CD8+ TRM细胞和粘膜IgA的增加。这两种加强方法都能使患者免受致命的SARS-CoV-2挑战。P&S能引发持久的反应,在开始接种后的118天内具有保护性疫苗效果。P&S对仓鼠具有保护作用,并且比mRNA-LNP初免加强更有效地阻止病毒传播。此外,通过利用不同的刺突抗原,研究证明P&Sx可以产生对SARS-CoV-1的粘膜免疫力,同时也能增强对原始抗原靶标SARS-CoV-2的全身和粘膜中和抗体。尽管疫苗接种的目标是防止个人发病和死亡,但SARS-CoV-2的演变凸显了对可快速部署的粘膜疫苗的需求,而且这种疫苗还能进一步防止传播。P&S在减少感染和传播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改进目前的疫苗平台以提供粘膜免疫力对控制大流行至关重要。
Medicalxpress网站10月27日消息,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癌症疗法可能对某些重症COVID-19的病例有益。这种疗法的创造者可以成功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研究分析了SARS-CoV-2感染后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细胞,以及被另一种betacoronavirus——MHV-A59(小鼠肝炎病毒A59)感染的小鼠。研究人员观察到不表达TMEM176D蛋白的小鼠对MHV-A59的感染反应更敏锐,这种蛋白质调节炎症体,即先天免疫系统部署的蛋白质复合物,以触发炎症作为对抗肿瘤、病毒和细菌的武器。如果没有TMEM176D,炎症体的激活会更加强烈。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被释放,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已知其在严重的COVID-19中起作用。IL-1β的过度释放导致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即T细胞衰竭。这些细胞被强烈激活,以至于不再能做出充分的反应,这在严重COVID-19等慢性病毒性疾病中很常见。
在涉及小鼠的试验中,用PD-1抑制剂治疗恢复了T细胞功能。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COVID-19患者的血液。在涉及人类血液样本的试验中,只有来自重症监护患者的细胞从atezolizumab(研究中使用的一种PD-1抑制剂)的管理中受益。这是因为炎症体的过度激活导致这些患者的适应性免疫力衰竭和功能障碍。在感染COVID-19之前以这种方式治疗的癌症患者相关研究显示没有益处或指出阴性结果。在一项研究中,在病毒感染前给予治疗并没有导致COVID-19的改善。在另一项涉及423名患者的研究中,被给予抑制剂的患者中有更多的住院和重症的案例。另一方面,一项针对败血症患者的PD-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显示该疗法是安全的。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在COVID-19的背景下更深入地了解该疗法的效果。
Medicalxpress网站10月28日消息,众所周知,COVID疫苗对身体健康有相当大的益处,尤其是大大降低了因病毒引起的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然而,接种疫苗对心理健康是否具有益处,接种疫苗是否有助于减轻与COVID相关的心理困扰,以及具有多大程度的积极影响还尚不清楚。发表在European Economic Review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接种疫苗与COVID相关的心理压力明显缓解有关。为了分析接种疫苗对心理健康的益处,该研究使用了数千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比较了疫苗接种者(一剂或两剂)和未接种疫苗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该研究使用的精神健康的衡量标准是一般健康问卷,包括一个由12个项目组成的量表,旨在评估压力、焦虑和幸福。
简单比较两组(疫苗接种者和未接种疫苗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重要差异。这意味着,研究可能会将两组人的精神健康差异误认为是由于接种疫苗造成的,而这些差异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该研究对这一潜在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仔细匹配两组,使疫苗接种者与未接种疫苗者在年龄等特征方面非常相似。研究团队还在调查中设置了一个变量,记录人们是否愿意接种疫苗,这意味着研究可以根据两组人的接种意愿来进行匹配。这可能十分重要,因为拒绝接种疫苗的人,例如,由于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可能首先就会有较低的幸福感。
Medicalxpress网站10月28日消息,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COVID-19在家庭中的传播率远远高于工作场所、学校或社区,因为在家庭中与受感染者长期接触的可能性更大。研究人员分析了2020年3月至12月各种封锁、重新开放和复发情况下的检测率和周转时间、疫苗效力、覆盖率和传播率、免疫力下降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措施,以找到控制COVID-19疫情的最佳全球疫苗接种策略。结果发现,如果在最初的24小时内能得到检测结果,检测有助于减轻同一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PCR测试在此期间被广泛使用,比目前的快速测试更加敏感。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即使是快速测试也可能有助于遏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理想情况下,PCR测试可用于公共卫生资源。研究作者指出,虽然接种疫苗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但检测仍然是遏制病毒的重要工具IM电竞APP,因为其可以让人们更早地进行隔离。
该研究还根据社区内对病毒的免疫水平,研究了需要接种疫苗的人口比例。为了在免疫力减弱时控制COVID-19的感染,90%的公众需要接种疫苗。如果没有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只需要60%的人接种至少70%有效的疫苗。现在进入冬季,免疫力下降情况很可能出现,因为最近的加强接种,特别是二价疫苗的接种率一直很低。研究团队发现,免疫时间短,加上早期放松非药物干预,如戴口罩和隔离,是疾病复发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作者指出,高疫苗接种率有助于延缓再次发生感染,使公共卫生有时间实施新的措施。然而,即使有广泛的疫苗接种,如果处于病毒的高传播阶段,也需要对大多数有症状的人进行检测,或者需要较短的检测周转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的效力和分布、免疫力的下降和公共卫生措施都对病毒传播率起作用。接种疫苗后免疫力下降的速度可能决定疫苗的最佳推广方式。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组成生物安全情报团队,构建了“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平台,持续对国内外“COVID-19”重要科研动态开展监测,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整理国内外重要机构的研究成果IM电竞APP,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IM电竞APP。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